高句丽和东北大米,高句丽 东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句丽和东北大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句丽和东北大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吉安高句丽古迹介绍?

高句(gōu)丽(lí)古迹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不是吉安,吉安在江西),是高句丽王朝的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

高句丽和东北大米,高句丽 东北

将军坟有“东方金字塔”之誉,墓基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整块巨石覆盖。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将军坟是高句丽时代石造建筑艺术的杰作。

通化市海平面多少米?

通化,其海拔约为375米,是吉林省第二高的城市。通化位于吉林省南部,是东北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通化市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为山区。南部鸭绿江与浑江之间老岭山区,中部浑江与辉发河之间的龙岗山。北部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和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沉降,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海拔最高的老岭山脉东老秃顶子为1589米,最低海拔集安市杨木村为108米。景点有五女峰、千叶湖、高句丽古墓群等。

高句丽怎么了?为何有人说隋唐文帝炀帝高祖太宗四代帝王都誓死要灭了他?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高句丽不等于高丽!两者千万不可混淆!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进入朝鲜半岛,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中原;高丽是王建所建立政权,起源于半岛南部新罗国,两者文化起源、民族构成、存在时间均不同。高句丽于7世纪被唐朝所灭,高丽存在于10世纪~14世纪。

世界文化遗产之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

隋唐必诛高句丽,原因有四!

其一、拯救汉民。

隋朝曾四次大举出征高句丽,隋文帝一次,隋场帝三次,大量士兵被俘或散居高句丽。为拯救滞留高句丽的汉人必须征伐高句丽。

其二、收复故土。高句丽所占土地本为中原王朝所有。战国时燕败东胡得辽东。汉武帝时灭卫氏朝鲜得半岛北部设四郡,高句丽仅为汉朝一县。直到西晋均为中国郡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动荡侵占此地。

其三、杀一儆百。高句丽对中原王朝不服,蚕食辽东,欺负新罗,妄图自立,必须杀一儆百!

其四、不留后患。唐太宗时全国大体统一,贞观十四年,唐军平定高昌后同唐抗衡的唯高句丽。高句丽有能力把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整合。如果任由其发展,不但东北危险,且中原也面临威胁。

综上,除了灭掉高句丽别无选择!


其實高句麗就是今天的朝鮮,朝鮮在周朝代,是中國人移民過去的,隋唐時代,高句麗屬於番屬國,每年還向中國朝貢。所以說高句麗對隋唐沒有敵對關繫,只不過蓋蘇文在高句麗造反,李世民親徵,所以歷史上有薛仁貴徵東的歷史記錄。

要说这个问题,先得从“五胡乱华”说起,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朝国力衰退,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趁机建立了政权,这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其实不止这么些,大大小小,强强弱弱有十几个所谓的国家政权,到了东晋时期,也就是公元384年,前燕国的后人慕容垂占据了现在的河北、山东、辽宁一带,建立了后燕国,因为与北魏作战,为了巩固后方将都城从幽州(现在的北京一带)迁到了龙城(现在的辽宁朝阳)。这个时候的高句丽开始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到了公元402年,后燕国终于打败了北魏,虽然取得了胜利,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损耗,兵力不足,为了防止北魏反扑,就从辽东抽调了大批兵力,而这个时候后燕国的后方就出现了空虚。这个时候的高句丽终于找到了机会,于公元403年开始向后燕国发起了进攻,先后攻占了玄菟城(今辽宁的辽阳北)、白岩城(今辽宁的抚顺南)、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卑沙城(今辽宁金州)、盖牟城(今辽宁盖州)等,到了公元407年彻底打败了后燕国,后燕国灭亡,从此这个高句丽在此盘踞了200多年。为了保全自己,本来这个高句丽是向中原王朝称臣的,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到了这个时候这个高句丽野心开始膨胀,不但不承认中原王朝这个爹了,而且渐渐向中原腹地扩张,开始抢起了老子的地盘了,儿子要造老子的反,这老子岂能坐视,这才有隋唐的东征,到了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攻打奉大唐为宗主国的新罗(当时在朝鲜半岛也有三国,即高句丽、新罗、百济,百济早在大唐第一次东征的时候就被灭掉了。)新罗向大唐求救,大唐派薛礼薛仁贵第三次东征,一举攻下平壤,彻底荡平高句丽,并与新罗平分了高句丽,以大同江为界,以南归新罗,以北归大唐,新罗继续奉大唐为宗主国。为免除后患,大唐将高句丽的几十万人口全部西迁入内地,高句丽从此不再存在。后来的高丽国是新罗人的后裔所建,与高句丽没有半点关系。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正式建国,后逐步扩张,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贞观十九年至总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那么隋唐两朝四代帝王都要灭了这个当时对于中原皇朝来说的小国呢?

首先,高句丽不老实,从隋文帝时期开始,高句丽就开始在东北边境地区搞事情,时常侵扰边境,一直到隋炀帝时期,三征高句丽,虽说高句丽打赢了,但是对于其自身的国力也有很大的损耗。直到唐太宗时期高句丽修长城,进攻新罗,暗中与突厥联盟,高句丽割据辽东的野心不断膨胀。正是因此从杨坚开始,之后的帝王都对这隐患尤其重视,誓要彻底征服,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唐太宗就曾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再者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就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裴矩已经说的很明确了,高丽之地,原来是周朝时,分给箕子的封地,汉朝时设有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晋朝时,中原王朝也统治者辽东。高丽这个地方自古到现在就是我们的领土,可是现在高句丽野心勃勃,想要把这些地方给吞并了,难道现在陛下忍心让我们的冠带之境变为蛮夷之乡吗?这算是标准的外交说辞了。

古代的高句丽国几乎和让汉朝头疼的匈奴一样,也使隋唐的皇帝头疼。

所谓弱国无外交,高句丽人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安全感的民族。周围列强环伺,真正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表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上,就是异乎寻常的反反复复。古代的高句丽国几乎可以算是玩游击战的高手,借助有利地形,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投降。反正城池又小,几乎没什么积蓄,成本不高。这种翻来覆去的性格,就和多少年以后面对反反复复金国的成吉思汗,只想杀之而后快;就像长在大皮袍里的虱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期对中原地区的骚扰,也使隋唐的皇帝失去了耐性。

从古到今高句丽内部也是争斗不断。遇到一个明事理的君主时,国家尚可正常发展,遇到一个类似夜郎国国王的君主时,那就是整个国家的不幸,他就像蒙着眼睛和风车作战的唐吉柯德,把整个国家拖向战争的马车。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第十九代王高元,就猪油蒙心的联合靺鞨突袭大隋辽西军事驻地。这件事成了隋政权对高句丽展开反攻的导火索。

后来的泉盖苏文与百济、蒙古结盟。在贞观17年发兵,攻打唐朝的保护国新罗,还拘留了唐朝的使者。于是也引起了心高气傲的唐太宗对高句丽的三次东征。并且最终引发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征服。

时代决定:

首先,从历史分析,汉匈战争辽东作为联系东胡断匈奴左臂取得重大成果,战略位置重要,是中原王朝制衡草原进则出辽东(中原边疆的三大草场之一),退则保燕山重要前驱,隋唐时代均面临北方强大的突厥!光辽东草场就值得中原王朝的举国夺取。(骑兵马场所在地落入草原或者高句丽手中都是中原的巨大损失。)

其次,五胡乱华以来几百年,辽东的慕容鲜卑、河套的匈奴、后套的拓拔鲜卑、其他也有宇文鲜卑、茹茹等,大量旧例表明边疆胡人均有随时入主中原的潜力与机会!而羌氐又提供了农牧民族入主的旧例,故而中原政权稳定性没想像的高。更甚至是突厥?此为第一大敌!

再有,突厥起于为柔然的锻奴,本身就会冶铁,已经使中原丧失部分优势,隋末之乱更能表明。此为长期战争,而高句丽国祚更长,起起落落,韧性更值得警惕!再加上两者勾结,对中原稳定性的威胁就是贴在脸上的距离。

最后,隋唐征高句丽都是暂时慑服草原间隙发起的,面对牛皮糖的草原,断草原双臂是中原正常战略,高句丽更不可能联强击弱做小,加上长期侵吞辽东动作。高句丽从玄菟郡的山林之地到乐浪海滨再到辽东,其坐大之势已使唐与新罗结盟可知忌惮之意。更有中原政体到中原各种技术等,同样大量流亡汉民的加入,高句丽不是普通政权,其已成三国割据辽东公孙康之辈进阶版!(有了辽西草场的高句丽即为更强大的慕容鲜卑)

总结:曾经的夷夏之分不再,中原政权的脆弱性,强大的周边,造成了无法守成的时代,除了这四帝王,继承者也都无法安于现状,要么消灭周边窥视者,要么被窥视者所灭!无第三路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句丽和东北大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句丽和东北大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